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保险

保险其实并没有那么美,从行为保险经济学看平安寿险的改革

谈到保险,总是有人会提起保险密度深度与发达国家还有多少倍的差距,按道理,保险行业应当是欣欣向荣的朝阳行业。然而近几年的新单保费却大相径庭,最近读了了郭振华教授写的《行为保险经济学》,才深刻意识到保险是非常弱需求的产品,每一张保单都是强力营销的结果。


01

保险需求疲软的原因

1、当人的财富水平比较低,尤其是低于满足生理需求的水平时,表现为人们往往更看中手头的钱(因为可以满足生理需求),而忽视未来的钱,导致折现率极高,从而导致未来的现金流价值极低,导致保险需求非常疲软。

(图片来自于郭教授的《行为保险经济学》)

2、由于人的非理性,会低估风险,风险发生的概率越低,低估程度越严重。从而导致保障小概率/大损失的保障型保险需求疲软。


(图片来自于郭教授的《行为保险经济学》)

3、由于人的非理性,导致对于遥远的事情(例如三十年后,退休后)的事情漠不关心,而对于最近几年的事情更加关注。表现为人们的要求回报率(折现率)呈现出前高后低的状况,往往会低估长寿风险。而2017年以来监管开始打压快返型的理财险,明确要求年金产品5年内不得返还,使得长期储蓄型保险的前期客户的感知收益率很低,对顾客的吸引力就很低。

(图片来自于郭教授的《行为保险经济学》)

4、由于上述三点原因,使得保险的需求疲软,保险公司采取了以代理人为代表的强营销体制,在人为提高了保险的需求情况下,也大大提高了保险的销售费用。根据慧保天下的统计,传统个险渠道首年标准保费中支付给代理人的利益达到70%左右,保险中介和经纪渠道甚至更高,使得保险,尤其是储蓄型保险(收益率下降)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进一步降低。

(图片来自于郭教授的《行为保险经济学》)

5、由于保险本身天然的特性,与常见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消费方式相比,保险的承诺(交保费)和兑现(保险金给付)是脱节的,兑现远远落后于承诺,中间的时间差在五年到几十年不等,自然而然会引起客户的担心,引起对产品的抵触和对保险公司的不信任。而保险由于自身低频的特点(保障型保险虽然年年续期,理赔十年都不会来一次。长期储蓄型更是属于一辈子一锤子买卖的生意),使得消费者无法通过重复交易(不断的承诺和兑现)来建立起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和忠诚度。

6、“承诺的必然性和兑现的偶然性”,由于保障型保险承保的都是小风险事件,对于客户来说,交保费是必然的事情,而得到保险公司的赔付是非常偶然的事情,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,注定是无法得到赔付的,购买保险的体验效用相当于是0,不免会有人产生“这保险是白买了”的感觉,大部分的人注定是没有良好的体验的。

02

平安的改革

让我们再来看看平安的寿险改革,2021年4月推出平安RUN的健康管理服务,5月推出了平安臻颐年的养老服务,将健康、慢病、重疾管理和养老服务与保单绑定。

1、将弱需求的保险和强需求健康、养老服务绑定,试图提高需求端,将需求曲线往右上方移动。如果能够成功,在需求改善的情况下,能降低营销成本,并提高产品吸引力形成良性循环。

2、打破保险原有的“承诺与兑现脱节”和“承诺必然兑现偶然”的弊端,购买保险后就可以享受服务,一方面提高了保险触及客户的频率,提高顾客的信任感,破除“保险白买了”的心病。另一方面,持续不断的健康服务、慢病管理能够逐渐提高顾客对疾病风险的感知程度,从而提高对保险的需求。

3、互联网的冲击。互联网的优势主要在于有巨大的流量,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个地理位置极好,人流量超多,覆盖全国的实体店。而在没有互联网的过去,我们也很少有见到保险公司在中心商业区开设线下实体店卖保险的,过去的银保渠道也只是借助了银行的网点和形象,在付出大量销售费用的情况下,销售一些储蓄型的保险。保险作为一种弱需求的产品,互联网选手的优势其实并不是很大。目前的互联网企业销售的主要还是以医疗险为主的,出险概率较高,需求相对强劲的品种,并且通过首期保费打折,免息分期在覆盖下沉市场和边缘群体。而代理人渠道,由于佣金制度和代理人自身销售成本(销售的佣金必须要养活自己)的约束,其覆盖的群体总体保费较高,与互联网企业更多的是分层次经营。

可以看到,平安的想法更多的是想以更高频的服务+更高的需求对其他险企进行降维打击,至于效果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
标签:

  • 关注微信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