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2年,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将寿险营销制度带到了上海,在上海外滩上出现了中国第一批保险代理人,那时候被人们称为"跑街先生"和"跑街小姐"。
从1996年开始,友邦的这套代理人制度被各大保险公司效仿,随后开始逐步发展壮大,2014年开始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期,如今已有近900万保险代理人的规模。
中国保险代理人数量变化(万人)
国内保险公司采取的人力营销模式几乎都是一致的,即金字塔型的多层级组织发展模式。这套脱胎于美国友邦保险的营销模式,已经在美国被验证能够取得成功,可以快速实现增员增效,提升公司业绩,为股东赚取利润。
友邦保险
但国内保险代理人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却广为诟病,每个营销员层级之间利益绑定。每增员一名保险业务员,TA产生了业绩之后,自己就能获得按比例计算的额外收入;育成满足条件的团队,也能获得额外收入……
这样一层层发展上去,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就是收入最高的那一群人。
所以很多保险业务员是这样操作的,当有潜在客户时,我先销售保险;如果销售不成功,那我就增员你,让你自己给自己买,你自己拿佣金,我也可以获得收入。
但是这种模式却被很多国人看作是"拉人头","搞下线",一旦被盯上就像牛皮糖一样甩不开,感觉就像传销一样。
其实,这种模式对保险公司来说好处是很多的,金字塔模式可以通过层级利益的吸引,让保险代理人注重增员,持续增加公司的人力资源。而且保险公司不用给代理人付底薪,完全靠业绩提成,所以招再多的人对保险公司来说也没有压力。
这个模式为什么在中国走变形了呢?关键还是人员素质的问题。
美国保险市场很成熟,老百姓都具备基本的保险意识,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比较高。中国现代保险发展只有短短几十年,最早的一批保险代理人有大量下岗工人。直到现在,在金融领域中,保险从业人员的平均学历水平也是最低的。
根据《2019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》显示,目前国内保险业务员在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占比仍高达37.3%。
国内保险业务员学历分布
多层级组织发展模式虽然对保险公司有利,但如果入职门槛过低的话,学习能力就会受限,在展业过程中可能就会出现大量销售误导,招致老百姓的不满,负面情绪长期积累下去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不利!
而重量不重质的增员,也让大批不适合做保险的人进入了保险行业,人员流失率很高。根据《中国保险代理人渠道调查报告·2019》,国内保险代理人平均从业时间只有1.57年。
不过,这种营销模式可能即将发生转变了。6月8日,中国银保监会中介部主任在谈及保险中介监管政策时说到,要推动保险营销从现有金字塔式的组织形式向扁平化结构转变,打破多层级组织发展模式。
当然这还只是释放了一个改革信号而已,不会一下子就改变了现有的金字塔发展模式。今年4月份,监管在《保险代理人监管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中提到的独立保险代理人模式,有可能会成为保险营销模式改革的先行排头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