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养老金分为职工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金,但是两者的水平相差较大,到2021年,职工养老金人均水平达到了2987元,而城乡居民人均养老金只有179元,不到200元。在生活中,大家也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,那就是领取职工养老金的人,很多人会在养老金发放日就去银行排队取钱。农民却很少去取养老金,而是等到年底的时候再取。显然,大多数农民并不是靠养老金来养老的,这样就不可避免到了60岁还要继续劳动赚钱养老。对此,有网友表示,农民的养老金能不能统一按年龄发放,60岁发500元,70岁发1000元,让他们也能过上退休生活?
应该说这个建议是很好的,也确实有一定的好处,我们来看看:
1、这样的养老金可以让农民告别田间劳作,过上退休生活,实现老有所养,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。
2、减轻农村家庭的养老负担,促进农村的消费。
3、降低农村子女的压力,让农村老人可以腾出时间来帮助子女,他们可以安心工作,也有利于促进生育。
不过,这样的想法很难落地,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:
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制度,同样是鼓励长缴多得、多缴多得,并不是搞平均主义。因此,在缴费档次上,会有不同的梯次,最低200元,最高可以达到八九千元以上,城乡居民可以根据个人的经济状况来选择合适的缴费档次。如果现在按照200元缴费,跟按照5000元缴费,领取到的养老金一样,无疑会打击参保人的积极性,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制度的设计,也没有存在的意义。此外,参与职工养老保险的人,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,也会考虑转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,因为这样缴费更加划算,但是这样一来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就难以维持运行。
二、超出了当地财政的负担范围,难以支持这样高的待遇
农民的养老金是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的,其中基础养老金是由各级财政分担的,个人并没有缴费。不仅如此,农民缴纳养老保险,本身已经获得了财政补贴,在领取养老金后,还会定期上涨养老金,这也是财政在给予支持的。如果现在统一给60岁农民发放500元养老金,70岁农民发放1000元养老金,这无疑是比较大的支出,各级财政是难以负担的。数据显示,农村人口超过5亿,其中60岁以上农民占比20.04%,也就是1亿人左右,哪怕按照500元金额发放,每个月就需要支出500亿,每年就需要6000亿,开支非常庞大。即便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也一起承担这笔钱,我们可以看看数据,截止2021年,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累计结存为11396亿,如果现在每年支出6000亿,不到两年时间,城乡居民基金结余就要见底,到时还怎么发放养老金呢?
虽然按照60岁发放500元,70岁发放1000元,可以照顾到不同年龄的人群,但是并没有考虑到地域差异,不同地方的生活成本是不一样的,这也是为什么上海的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可以达到1300元,北京可以达到887元,而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地方,基础养老金也就是100块钱出头。如果现在统一按照500元、1000元的标准发放,对于上海、北京等地的城乡居民来说,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。
此外,还有其他方面不利的因素,比如说这样的发放方式,无异于鼓励不“交”而获、不劳而获,可能会产生一批“懒人”,跟我们的分配制度也是不相符合的。
农民统一按照年龄来发放养老金,60岁发500元,70岁发1000元,这是不可行的,农民想要获得更高的养老金,同样需要积极去缴纳养老保险,其实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,制度上也给予了一定的照顾,比如说缴费的同时,还可以获得财政补贴,再比如大多数地方允许一次性补缴,等等。当然,也希望能不断根据物价上涨等因素来适当提高农民的养老金水平,大家觉得呢?